黑瞳小孩之谜(Black Eyes Kids)

  • A+
所属分类:尘封诡事

目录

它们看起来无害,它们会敲你家门,它们会哀求人类,它们会带来灾难。

据说,夜晚在人烟稀少的公路上,又或者位于偏僻郊区的家中,会遇到几个或一群年龄约6-13岁的小朋友向你招手,这些孩子的外貌特征是眼球全黑,看不见瞳孔和眼白,他们也许想坐你便车,也许想进入你家门,一旦你大意的让他们进来,结果就会不堪设想……

这是一个在美国家喻户晓,且近些年在全球广为流传的都市传说——“黑瞳小孩”。

关于黑瞳小孩的出现个案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期后一直盛行到90年代末在进入网络时代后,开始在全球大面积覆盖。

具体的事件在网络上实在太多,我就不在这里浪费笔墨了,我只想说这个传说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并不简单,甚至比被妖魔化的黑瞳小孩更加恐怖,下面先从一些细节开始说起……

01

首先,最广泛的传播中,黑瞳小孩的形象跟恶魔、吸血鬼的故事非常相似有几点共性:

1、在获得人类的邀请或准许之前,它们是不能进入人类的房子或产业、私家车中的。

2、它们多为10岁左右的小孩,为了掩饰黑色的瞳孔,不会直接与你对视,通常会装可怜降低人类的戒心。

3、遇到过他们的人在事后都会感到胸闷心慌、全身无力、情绪低落,如果与他们直接对视甚至还会出现全身麻痹的情况。

4、没什么耐心,如果被拒绝就会发脾气。

针对这些事件,在2017年一份暗网的解密文件中,就给出了区分于表面且较为独到的解释。

在80年代,有一群奇利族的外星人来到了地球上,他们是人类最想接触的外星种族之一,平均寿命大约是200地球年,具有改变样貌的技术,但这种变形技术却有眼睛瞳孔颜色的限制。

除此之外,它们还能干预人类的思想,让人产生幻觉。

一开始奇利人是和苏联政府合作的,后来苏联解体了,奇利人便选择和美国合作,并获准在美国郊区建立试验基地,以便抓取周边落单的人类进行研究期间,奇利人会变成小孩的模样,由于瞳孔颜色限制,便有了黑瞳小孩的原型。由于奇利人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不可绑架人类”的条约,所以在行动时都会先以哄骗或请求的形式,如果人类答应了邀请,便不算违反合约了。

另外,文件还特别记载,每次在这些黑瞳小孩展开行动的200米范围外,会有两个高大的黑衣人,他们实际上是身穿黑色衣服的CIA特工,专门跟进处理和外星人有关的事务,专门来监督奇利人,一旦有情况就马上驱车载走它们。

02

乍一看,这份解密文件似乎把黑瞳小孩的一些疑点都说通了,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这个说法其实有点可笑。

不得不说这里面一些关于外星人的时代背景是有其真实之处,可就事论事来说,还是有较多的BUG,我就抽最明显的几点说说:

一、奇利人首先要变身成黑瞳小孩,再去敲车窗或房门去邀请或请求,当遇到拒绝,它们就无可奈何了。的确,根据过往事件的记载,大部分黑瞳小孩的行动都不成功,似乎所有遇到的人最后都能逃过一劫。

那奇利人每次不都是白走一趟么?

二、每次奇利人伪装成黑瞳小孩出动时,都会备上2名号称是CIA的黑衣人,全程负责跟踪、监察事情的走向,试问,既然前文说到奇利人是人类最想接触的外星人之一,自然很强大,那么如此厉害的外星人又何须打配合,甚至甘于被监督呢?

三、都说他们在和美国政府合作,那么在2014年我国成都出现的黑瞳小孩事件又如何解释呢?

事实上,无论是恶魔说(传说恶魔会挑选一些6-13岁之间的孩子作为他的使者,在人间散播灾难),还是外星人说,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人们在当时的恐惧点,都是来白于一群6-13岁的小孩。

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美国的儿童失踪案件特别多,受害者一般都遭受过虐待,年龄大都在7至12岁左右,而针对这些现象,官方并没有重视起来甚至每当有儿童失踪,根据不同的司法辖区规定,警方要在孩子失踪24-72小时后才会有所反应。

所以才会衍生出著名的“牛奶盒寻人活动”:1979年,6岁的艾坦,因独自出门上学而失踪了,由于警方低效无能,当时身为摄影师的父亲把艾坦的相片印在会送往家家户户的牛奶盒上。

当时这个全国性的寻人热潮激起了民众对政府长期不作为,导致当时大量儿童失踪的强烈不满。同一时期,美国最大的恋童组织打着捍卫人权的旗号,走上街头直达华府,强烈抗议,要求“恋童合法化”。

在美国,很多恋童人士都是位高权重的,试问不另辟蹊径,又如何撼动上

层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呢?也就是那时,糅合了多种元素的“黑瞳小孩”,通过各种平民渠道,加上后期的媒体人员大肆传播,就演变成为了当时美国人人心生恐惧的都市传说。其实,恶魔的使者再可怕也不过是听令行事,更防不胜防的是恶魔原来一直潜伏在人间。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